高二化学公开课总结 授课人:王芸 备课组长:吕绪河 本次公开课以“有机化合物中的分身术-谁动了我的结构--有机化合物中的同分异构体”为课题,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“结构决定性质”化学思想,“通过构建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性质”的学习方法。教学中,多种学生活动贯穿整节课,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,助力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。 课堂伊始,通过让学生品尝不同的糖,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组成与性质差异的思考,巧妙引入同分异构体概念。搭建球棍模型环节,学生分组动手操作,将抽象的分子结构具象化。在搭建过程中,学生对同分异构体分子组成相同、结构不同有了直观感受。小组活动中,学生热烈讨论,合作探究不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。各小组展示汇报时,有的学生通过书写结构简式阐述同分异构体种类,有的借助球棍模型演示空间结构差异,将思维活动外显化。这种有说有写有模型的多样化表达,全面锻炼了学生能力。老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引导,针对学生理解误区与难点精准点拨,最终建立模型,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,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。 优点: 1、多感官联动学习 ,教学过程中,通过 味觉体验(尝糖)→ 动手实践(模型)→ 语言表达(汇报)→ 逻辑梳理(板书),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系统,丰富的学生活动使课堂氛围活跃,学生参与度高,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。 2、思维可视化,通过球棍模型搭建,书写模型建立、学生汇报、即时板书反馈将抽象思维过程显性化,将抽象知识直观化,降低学生理解难度。根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,便于教师诊断及时学情。多样化表达形式全面考查并锻炼学生能力,培养了学生合作、交流与展示能力。 3、素养导向设计 融合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(减碳法、等效氢法、书写优化模型的建立)、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(AI设计,与手性分子之父对话,调动学生探究神秘有机世界的兴趣,激发学生改造有机世界的责任感)、合作学习等核心素养。 不足: 1、时间分配需优化,模型搭建环节耗时较长,展示过程中部分学生汇报表达能力不足,占用大量时间,导致二氯代物、立体异构(顺反/对映异构)探究深度不足。 2、差异化教学待加强,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在模型搭建中参与度较低,出现"旁观者现象"。在搭建初步模型,书写分子式为C7H16同分异构体时,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对模型的认识不够充分,书写新的同分异构体时存在较大问题,由于时间限制,没能给这部分同学充分思考的时间。 3、评价维度单一 ,侧重过程性评价,但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(如模型准确性、汇报逻辑性评分细则),学生自评与互评不足。最终当堂检测题由于时间限制,没有在课堂内实现。 备课建议: 1、备课过程中,需着重改进时间规划。在设计活动时,精确预估各环节时长,预留弹性时间,确保课程完整流畅。 2、优化评价设计,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,制定详细评价量表,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、共同进步。 3、还要进一步挖掘拓展素材,结合学科前沿与生活实际,丰富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,提升教学质量 。 4、在教学过程中,多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,尤其是用化学语言规范解释化学问题的能力
|